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
——卡尔维诺
为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校园阅读氛围,通过阅读这把钥匙更好地理解中国,2020年10月19日19:00~21:00,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汀蘭”读书会在映秋院208会议室举办第四期读书分享会,本期分享的著作是我国著名刑法学人罗翔博士的《圆圈正义》一书。
(王宇灵同学正在与大家分享《圆圈正义》一书)
本次读书会的领读人——2019级图书情报专业的王宇灵同学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认识罗翔老师的契机,解释了选书由来。该书收录的是罗翔老师的49篇随笔文章,作者在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接着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罗翔老师的视频《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罗老师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必须去追逐读书的非功利性价值,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汀蘭”读书会现场)
在交流讨论环节,同学们认为,这是读书会第一次读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的且偏向法学方面的书,但读书应当“博约观取”,文史哲、音美法等等都可涉猎,这对我们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大有裨益,并先后就自己读《圆圈正义》这本书发表了感想。
2020级档案学专业的赵芯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两点感受:一是“约束”“制约”“有限制的自由”。首先,法律人追求更好、更完善且高于现实的自然法,或者说成“圆圈正义”的法律法制体系,社会舆论监督法制司法的运行,他们对法律发展运行进行了约束。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而自由被滥用,就会变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法律法制以及道德良知又对权力以及许多邪恶的事情进行制约,做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权力服从于法律。站在个人层面,就是人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永远自省,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二是书中提及的“生命至上”“生命神圣”的观念,特别是其中的“未知死,焉知生”这一章给了该同学很深的印象。现实中有的人往往将死亡看得很轻松,将生存看得很不易,但没有经历过死亡,又怎么会知道生命的价值呢?
2020级图书情报专硕的向瑞琪同学对于书中《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一章有一些思考,针对“江歌案”中道德谴责铺天盖地的情况,罗老师提出“道德的使命首先是自律,而非他律,道德谴责的第一步永远是对自己发出的,我们必须先质问自己,在相似的情景下,我们会如何作为?”这段话引人深思,我们总是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教训他人,却很少反躬自省,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书中提到“不要对人性抱以过高的期待,永远要警惕人性深处的幽暗。”该同学认为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面对社会舆情,应当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跟随大流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更不应被舆论牵着走。
2020级民族史专业的王璐研同学读了这本书,感觉到人性的矛盾以及我们都希望在向着一个“勇敢”的方向前进。在网络发达的现在,一个事件的传播速度很快,大家看到事件的发生,会在评论区或者在内心去评判这个事情,而很多人评判事情会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然后大力地谴责自己认为有错误的一方,其实若是自己处在那个事件中,也并不一定就会如同自己想的那般“勇敢”。作者在书中提到人会进行道德谴责的原因,有我们心中“理想人”范例的召唤,有希望他人改过自新,有自以为是,表达道德优越,还有其他许多动机,如博人眼球、营销造势、消费他人的痛苦等等。前面两种动机是善意的,但后面两种动机则是恶意的。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它依然要在惩罚的同时让罪犯改过自新。因此,所有的道德谴责都不应该随意侮辱他人的人格,诸如“人渣”“狗男女”“禽兽”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亵渎他人的同时也侮辱了自己。同时,将他人在道德上彻底“批臭批死”也从此堵住了他人改过自新的可能。当然,我们也要心存希望,在遇到一些事情时,起码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渐渐的越来越勇敢。
2017级档案学本科生黄玲玲同学认为,书中对于世间普遍认知的圆圈的心态有三种:一是指鹿为马;二是世界上根本没有规则的圆;三是绝对权力下的自恋,而真正的圆要跳出这三种心态。当对一种事物是否存在而产生怀疑时,那么它一定存在,就像正义。所以,我们要怀抱善意,面对未来,做好自己的事情。知道和做到之间虽然有一条天然的鸿沟,但愿我们可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命运之手将使命交付于我们身上时,我们可以做一个推进光明不再犬儒的人。
2018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李俊同学认为,书中的许多观点其实为我们反省自身和反思身边的各种现象提供了一个窗口。例如,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自恋和虚荣心理,以及由此衍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炫耀心理,我们在反省自身时,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管处于什么情境,都要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对自己和世界保持清醒认知。正如书中所说,“我们需要光明的牵引,行在光中,在阳光的照耀下,让人性的黑暗无处可藏。”
2018级中国民族史专业的杨泽宇同学认为,《圆圈正义》作为一本心得笔记类作品,其所述法治精神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的内在逻辑,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学术情怀,纵然因为人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会导致历史的阶段性重现,但未来仍是需要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文中的一些观念更有益于同学们多面向的反思社会、理解中国。
2019级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常璐同学首先就《圆圈正义》这本书的名字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在读书之前要先破题。紧接着就书中发人深省的话和与会成员做了分享,认为这本书给人的启示远远超过法律的范畴,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内涵。最后用该书之名联想到了我们在书写历史之时,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书写的历史是百分百真实的,作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只能心向往之,守住自己的初心和责任心,不断地靠近历史真相,不断地探索,这也是一种成功。
2020级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向斯瑶同学认为,“大刀砍向同胞”的第一步是对异族的仇恨,人们对于其他群体的生活冷言冷语的时候,会自然地人为地将人区分为本国人、外国人,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把本国人区分为富人、穷人,显贵、平民,本地人、外地人,城里人、乡下人,任何一个小群体又会形成一种新的“同仇敌忾”。我们求学问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为了走出我们基于地域、血统、国族所形成的偏见。
2019级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张体红同学首先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一生其实就是通过不断为善去恶来彰显良知、不懈提升内在人性的过程。其次,其针对书中“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认为因为人的有限性,所以许多事情无法获得超脱,这时就需要借助永恒功利主义的牵引,只有学会舍弃眼前的功利主义,多些非功利性的追求,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虚伪的高尚,获得真正的幸福,实现真正的勇敢。最后,就“权利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认为,如果自由是一种无所限制的权利,那么自由会被滥用,直至变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读书会最后,“汀蘭”读书会的指导老师、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副院长段丽波教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并认为:首先,这是一本有趣有味的书,用不同于学术语言的轻松表达让我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案件有了清醒的认识;其次,这本书可以为同学们跳出专业限制,打开我们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一个窗口,书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语句,可以看出是作者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精要提炼,同时也说明罗翔老师对法律知识、法制精神和理念的熟谙;最后,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在哪个领域、做什么工作都要遵循本心、牢记初心,即便“雾霾蔽日,但是不要害怕,太阳依旧在云端”。
(本期“汀蘭”读书会参与成员合影)
在《圆圈正义》一书中,罗翔老师旁征博引,柏拉图《理想国》、帕斯卡尔《思想录》、詹姆斯·斯蒂芬《自由·平等·博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加缪《反抗者》、卢梭《忏悔录》、《韩非》、《史记》等引用信手拈来,这本书面向的不是法学人,而是普罗大众,其中并没有高深晦涩的法律条文,将法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知识杂糅,通俗易懂又引人深思,让人思考什么是法律、勇气、正义、道德……这对于我们通过阅读理解中国、理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汀蘭”读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