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读书可以为我们的前行添足动力。”为了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理解我国当下国际发展环境和政策。2019年11月6日19:00,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汀蘭”读书会在映秋院208会议室举行第九期阅读活动。本期由中国近现代史李希锐同学分享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汀蘭”读书会第九期现场)
主讲人李希锐同学将《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分为四大部分进行分享。第一部分主要讲“新型的霸权”即美国霸权的确立过程以及与历史上各帝国相比美国全球霸权的新型之处。第二部分主要讲“欧亚大棋局”,包括欧亚大棋局上各棋手和支轴的入选标准以及对入选国家的“解析”,并主要分析了各棋子和各支轴的发展情况以及美国的应对策略。第四部分,总结全书内容并对本书进行评价。李希锐同学认为,本书作者具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功底和很强的时局分析能力,但作者在书中掺杂了一些主观的、偏激的看法,且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够,使本书有一定局限性。主讲人清晰的讲解,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赢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李希锐同学在分享《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
之后,读书会的其他同学进行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相关问题。
2017级民族史方向的史冏策同学认为,21世纪的地缘政治问题已不再是欧亚某个地理部分控制整个大陆的节点问题,地缘政治已从地区问题扩大到全球范围;并联系布热津斯基《战略视野》一书认为,美国应将其试图扮演的全球布局者的身份转换为全球化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全球化的良性竞争中,否则将不可避免地被全球化趋势所边缘化。为我们理解世界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史囧策同学进行评议)
2019级民族史方向的张体红同学认为,布热津斯基阐述了美国对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采取的策略,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其中大部分的预言,基本如作者所言。真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瞻远瞩和战略眼光。只是,从当今的欧亚形式来看,俄乌冲突、北约东扩、俄土伊联手、中俄同盟,几乎都是布热津斯基认为的最坏的结果,可以说,目前美国的地缘政治手段,完全脱离了布热津斯基的构想。
2019级民族史方向的常璐同学认为,《大棋局》这本书虽然成书时间较早,但里面的一些观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车厢里美国和中国这两个胖子占据了一大半的空间,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关系。”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这个年代,应该如何达到共赢,而不是一味的要求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或许这本书对于美国的自省以及我们中国以后如何更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8级民族史方向的李俊同学认为,此书基于作者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重点论述了其对美国地缘政治的构想。除了书中提到的美国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她结合今天的国际背景认为,越南是美国面向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窗口,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实行地缘战略的重要一环。地缘战略在各国政治外交中都十分重要,于中国而言,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都认为,李俊同学提出的新的支轴——越南,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2017级民族史方向的龙佳同学认为,尽管作者是从美国主位角度来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论述的,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直到今天这步棋仍然在走,无论是棋手的走位还是局势的变化,都大体在棋局之内。同时,本书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的视角。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与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但从科技、军事力量、历史性机遇等方面可以看到,中国离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2017级档案学方向的李爱华同学非常佩服布尔津斯基的前瞻性眼光,她认为本文中的许多观点都运用到了现今美国的国际战略中,美国通过对阿富汗,伊拉克这些地区的干预,就是为了确保美国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受损害,维持一种微妙的地区平衡。
2018级民族史方向的杨泽宇同学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一书,不仅是从美国视野对地缘政治和世界格局的预测性分析,更是美国对未来世界发展前景予以规划的政策性建议,从政治学的学科角度出发,旨在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优势和超级大国的新型霸主地位;同时,根据李希锐同学提出的“中国文明是否中断”的问题,以儒家文化兼容性和张弛力的特质为思考基点,解释儒文化在中国文脉中起到的重要存续作用,正面回应了中国文脉延续千年不断,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仍然永葆活力。
在本期读书会上,李希锐同学分享了有关地缘政治学的新内容,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我们读书,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我们研究中国史也要多了解世界史、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同时,我们也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多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发展,这样,我们的知识才会更加广博,我们的学习才更会更加高效。
(“汀蘭”读书会第九期阅读活动合影)
(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汀蘭”读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