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云南网: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进建水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7日 17:05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8日 17:55:21  来源:云南网

     云大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暑期实践团。学院供图

  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前,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开展“古滇拾志,非遗寻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引导广大青年结合云南省地区文化发展特色,为实践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这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正是建水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出发前,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的同学们做足了功课,在出发之前,准备了一个多月时间,团队多次与建水县非遗科进行沟通交流,确定调研地点;并对建水县风俗民情以及非遗发展现状做了初步整理。

      展开热烈小组讨论。学院供图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展开调研,有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乌铜走银和当地地理标志产品建水紫陶,有遍及滇南城乡的传统小吃建水烧豆腐以及名震四方的汽锅宴,还有富含民族特色的烟盒舞、沙莜腔、建水小调……”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的带队老师介绍,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增强宣传力度,学院还将根据此次非遗调研推出系列短视频,介绍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借助短视频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展现非遗之美。

 

 系列短视频。学院提供

  学生们了解建水紫陶。学院供图

    了解非遗技艺开展情况。学院供图

  实践团学生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用他们的力量推动其发展,这与当今社会导向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为此,本次三下乡团队还走进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了解他们就非遗技艺展开的创业、就业教育发展情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青年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院学生有机会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认识到非遗实质上是先辈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遗的保护决不能脱离文化视角。功利性目的日益突出带来的是非遗文化的异化,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和发掘非遗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意义,并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党委副书记段丽波认为,短短几天时间,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很多非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更获得了心灵上的感悟。

   

  乌铜走银技艺制作的工艺品引关注。学院供图

  【走进非遗】

  乌铜走银: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传承人杨松贵介绍,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成本高,产量小,这样的模式深深制约着乌铜走银的发展。因此,在保持手工錾刻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乌铜走银的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同时节约成本,缩短制作时间,是乌铜走银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烟盒舞: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因舞蹈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

  沙莜腔:沙莜腔的历史非常久远,它与海菜腔、五三腔、四腔一样,都是在当地彝族“吃火草烟”的“玩场”上演唱的调子。以前,每当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相邻村子的男男女女常相约在村外,男子吸水烟筒,女子装烟丝、点火,结伴唱曲、跳烟盒舞,这样的习俗被称为“吃火草烟”。

   

  当地村民表演烟盒舞。学院供图

 
同学们跳起了烟盒舞。学院供图

  建水紫陶。碗窑村,被称作“窑火里烧出来的村落”,整个村落世代以制陶为生,大片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碎片述说着悠久的历史,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大师居住于此。

  同学们和陈绍康大师交流非遗传承。学院供图

  三下乡团队来到工作室时正赶上陈绍康大师为陶坯落墨,八十高龄的老先生始终目不转睛,笔起笔落,陶坯上便增添了许多文趣。放下手头的工作,陈绍康大师介绍,建水紫陶以古老的制陶工具手工制作为主,经过匠人之手诞生的每只紫陶都具有灵性,是独一无二的建水紫陶文化承载物,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这份对紫陶悠久文化底蕴的坚守难得珍贵。

  了解紫陶制作工艺流程。学院供图

  对于学习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问题。团队的同学们建议:做好非遗建档工作,把优秀的技艺永久保存下去,同时也要革新紫陶技艺传承模式,打破家传的传承方式,通过收徒或是职业学校培训的方式来传承,并且紫陶制作技艺在坚守传统制作方式的同时也要迎合市场,增添科技元素和流行元素。

  西门豆腐。临安镇西门西正街旁的大板井是建水最富盛名的一口井,这口井用清甜甘冽的泉水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古镇人。在大板井旁是建水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门豆腐”,走进西门豆腐门铺的那条街,一股子豆香远远的飘来。

  西门豆腐是这样“练”成的。学院供图

  在大板井边的豆腐坊,老板曾红彬是西门豆腐的第五代传人。团员们进入生产豆腐的作坊,许多妇女坐在流水席上,用纱布将豆腐包成四方的正方形。再往里走,工人们在高温的车间里用泛黄的木质设备磨豆瓣、生浆稀释、煮浆子、点豆腐,过滤豆渣……

同学们了解西门豆腐。学院供图

  曾红彬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门豆腐是建水的一个招牌,手工做出来比机器做出来味道正,几百年了,这豆腐还是用大板井的水,还是用手工做出来的好。

  云南网 记者 高艺萌

(转载自云南网:http://m.yunnan.cn/system/2019/08/28/030366211.shtml?from=timeline

Scroll to Top